经方学习心得
# 经方学习心得
# 四逆散
出处: 汉代《伤寒论》
原方: 柴胡、枳实、芍药、炙甘草 ——(等份)
原方条文: “少阴病,四逆,其人或咳,或悸,或小便不利,或腹中痛,或泄利下重者,四逆散主之。”
症状 | 中医病机 | 现代解释 |
---|---|---|
四肢逆冷 | 阳气内郁, | 不能达于四末 微循环障碍,末梢血管收缩(非真寒证) |
脘腹疼痛 | 肝气犯胃, | 脾胃气滞 胃肠痉挛、功能性消化不良 |
泄利下重 | 肝脾不调, | 气机郁滞于大肠 肠易激综合征(IBS)、肠道蠕动异常 |
或咳或悸 | 肝气犯肺或扰心 | 神经功能紊乱(如焦虑引起的咳嗽/心悸) |
泄利下重
泄利:指腹泻、大便稀溏(排便次数增多,粪质稀薄)。
下重:即“里急后重”,指排便时肛门坠胀、便意频繁但排便不畅,感觉“拉不干净”。
合起来,“泄利下重”可理解为:腹泻伴随肛门坠胀便意频繁但排便不畅。
功效: 肝气郁结,阳气内郁,不能通达四肢(非真正的阳虚寒证),造成了手足不温,肝郁克脾,肝脾不和造成腕腹疼痛。
致病原因: 肝气郁结,阳气郁遏,肝脾不和
- 肝气郁结,阳气不能外达
- 肝主疏泄,若情志不畅或外邪侵袭,导致肝气郁滞,阳气被郁闭在体内,不能温煦四肢,故出现手足不温(四逆)。
- 这种“四逆”特点是冷不过肘膝(与少阴寒证的全身厥冷不同),且患者可能胸胁胀闷、情绪抑郁。
- 气滞导致脘腹疼痛
- 肝郁克脾,影响脾胃气机,导致脘腹胀痛、胁肋胀满。
- 气机不畅还可能引起泄利下重(里急后重、排便不爽),或嗳气、反酸等消化症状。
- 气血失调,或咳或悸
- 肝肺气机不畅,可能引发咳嗽(气逆);
- 气郁影响心脉,可能出现心悸(气滞血行不畅)。
# 五苓散
出处: 汉代《伤寒论》
原方: 桂枝 6g 泽泻 15g 白术 9g 茯苓 9g 猪苓 9g
功效: 利水渗湿,温阳化气
主治: 水湿内停,膀胱气化不利之证
特点:
- 茯苓+白术:增强健脾利湿
- 桂枝+泽泻:促进气化利尿
# 小建中汤
出处: 汉代《伤寒论》
原方: 桂枝 三两(9g)芍药 六两(18g)生姜 三两(9g)大枣 十二枚(4~6枚)炙甘草 二两(6g)饴糖(麦芽糖) 一升(30~60g,现代常用30g)
桂枝一般用15g,芍药30g,量大量小都可以,但桂枝和芍药必须是1:2关系
原方条文: “伤寒,阳脉涩,阴脉弦,法当腹中急痛,先与小建中汤。”
小建中汤是张仲景治疗 中焦虚寒、气血不足 的基础方,以“饴糖”为核心药物,体现“甘温建中”之法,现代广泛应用于慢性虚损性疾病。使用时需抓住 “腹中隐痛+喜温喜按+体弱乏力” 的辨证要点。
加减法
- 气虚甚:加黄芪(黄芪建中汤)。
- 血虚:加当归(当归建中汤)。
- 寒甚:加干姜、吴茱萸。
Last Updated: 2025/04/03, 17:32:3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