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方学习心得
# 经方学习心得
# 四逆散
出处: 汉代《伤寒论》
原方: 柴胡、枳实、芍药、炙甘草 ——(等份)
原方条文: “少阴病,四逆,其人或咳,或悸,或小便不利,或腹中痛,或泄利下重者,四逆散主之。”
症状 | 中医病机 | 现代解释 |
---|---|---|
四肢逆冷 | 阳气内郁, | 不能达于四末 微循环障碍,末梢血管收缩(非真寒证) |
脘腹疼痛 | 肝气犯胃, | 脾胃气滞 胃肠痉挛、功能性消化不良 |
泄利下重 | 肝脾不调, | 气机郁滞于大肠 肠易激综合征(IBS)、肠道蠕动异常 |
或咳或悸 | 肝气犯肺或扰心 | 神经功能紊乱(如焦虑引起的咳嗽/心悸) |
泄利下重
泄利:指腹泻、大便稀溏(排便次数增多,粪质稀薄)。
下重:即“里急后重”,指排便时肛门坠胀、便意频繁但排便不畅,感觉“拉不干净”。
合起来,“泄利下重”可理解为:腹泻伴随肛门坠胀便意频繁但排便不畅。
功效: 肝气郁结,阳气内郁,不能通达四肢(非真正的阳虚寒证),造成了手足不温,肝郁克脾,肝脾不和造成腕腹疼痛。
致病原因: 肝气郁结,阳气郁遏,肝脾不和
- 肝气郁结,阳气不能外达
- 肝主疏泄,若情志不畅或外邪侵袭,导致肝气郁滞,阳气被郁闭在体内,不能温煦四肢,故出现手足不温(四逆)。
- 这种“四逆”特点是冷不过肘膝(与少阴寒证的全身厥冷不同),且患者可能胸胁胀闷、情绪抑郁。
- 气滞导致脘腹疼痛
- 肝郁克脾,影响脾胃气机,导致脘腹胀痛、胁肋胀满。
- 气机不畅还可能引起泄利下重(里急后重、排便不爽),或嗳气、反酸等消化症状。
- 气血失调,或咳或悸
- 肝肺气机不畅,可能引发咳嗽(气逆);
- 气郁影响心脉,可能出现心悸(气滞血行不畅)。
# 五苓散
出处: 汉代《伤寒论》
原方: 桂枝 6g 泽泻 15g 白术 9g 茯苓 9g 猪苓 9g
功效: 利水渗湿,温阳化气
主治: 水湿内停,膀胱气化不利之证
特点:
- 茯苓+白术:增强健脾利湿
- 桂枝+泽泻:促进气化利尿
# 胃痛
1,枳实 气滞胃痛 胃痛或胁痛属气滞者,单独此一味就可以获效,我感觉它是行气药里效果最明显的。本人几年前患胃痛,开始只是偶发,后来曾持续性,先以郁金,厚朴等效果不显,最后以枳实10G,于用药第2日后,再未发作过,从此我治疗气滞胃痛必用此药,用于临床,通常都是1日见效。如果病人脾虚腹胀作痛,需要加四君子以标本兼顾。
2,三七 淤血胃痛 胃痛属瘀血,痛处固定,夜重,脉涩,我首选为三七,个人感觉三七效果优于五灵脂蒲黄,其化瘀定痛之功在瘀血胃痛里也能很明显的显示出来,另外对消化性溃疡引起的出血证属瘀血的更为适宜,既能止血又能活血。
3,蒲公英 胃溃疡胃炎: 此药擅长治疗痈疡,能清胃消瘀,对于糜烂性胃炎,胃溃疡伴感染,证属瘀热而胃痛的效果极佳,如能用其根更妙。辩证准确有药到病除之效。
# 牙痛
牙痛:一两蚂蚁窝加一两红糖,两碗水煎到一碗时让母亲服下。传授这个药方的朋友说此方可保30年不牙痛,是否这么长效陈坤不知道,但自从母亲喝了之后,的确是再也没有闹过牙痛。
牙痛:3粒红霉素、4粒B1、2粒B2,一起服下。演员吃下后,半小时后神奇止痛。
牙痛:白酒泡松香,用棉花蘸酒后搁在牙痛处咬紧,5分钟,疼痛不翼而飞。
# 脾
脾主运化和脾统血,脾主运化指运化食物为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液。
脾运化食物为水谷精微:脾将食物运化为水谷精微,当脾气不足(脾虚)时,脾的运化功能就会收到影响,就会出现食欲不振、腹胀等,消化不良导致营养不良,出现身体倦怠、乏力】、少气懒言、面色萎黄等症状。
脾运化水液:脾对体内水液进行吸收、转输、布散起到重要作用。维持人体水液代谢的平衡。当运化水液出现问题时,会出现水肿、大便溏泄等。
脾统血:脾具有统摄血液的作用,使血液在脉管正常运行而不游溢于脉管外。当脾统血出现问题时,会出现出血、便血、皮下瘀斑、血经过多等。
# 降血压
香蕉皮,晒干之后煎水喝,每天3次;银杏叶,每次一钱,开水冲泡饮用,每天3次……这两种东西交错使用,单日香蕉皮,双日银杏叶。一个月下来,母亲的血压稳定,比吃降压药还见效。
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