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习笔记
# 学习笔记
# 阴阳
阴阳是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,阴阳学说认为,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,自然界中的任何事物都包含阴和阳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,而对立的双方又是互相统一的。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,是自然界一起事物发生、发展、变化和消亡的根本原因。主要包括阴阳对立、阴阳互根、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。
中医生理学认为,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,是阴阳两方面对立统一协调衡的结果。人体的生理功能,一方面表现为机体防御邪气侵袭的整体卫外功能;另一方面则表现为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。
- 从机体的防御机制来说,阳在外,为保护人体内部组织器官的卫外机能:阴在内,则为阳的物质基础,并为阳不断地储备和提供能量补充。
- 从脏腑功能活动来说,则五脏主藏精气为阴,六腑能消化、传导饮食水谷为阳。而每一脏腑之中又各有阴阳,凡是功能活动则属阳,而产生这些功能活动的器质和营养物质则属阴。
- 心有推动血液循环和主持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,此种功能属阳,而心血、心脏器质则属阴
- 肝有调节血量和精神情志的功能属阳,而肝血、肝脏器质则属阴
- 脾有运化水谷、输布精微,以及统摄血液循行的功能属阳,而脾的津液、脾脏器质则属阴
- 肺有主气司呼吸,协助心脏推动血行的功能属阳,而肺之津液、肺脏器质则属阴
- 肾有藏精生髓,主生殖发育,主持水液代谢等功能属阳,而肾精、肾脏器质则属阴。 关于六腑,亦是如此,其功能属阳,而每一腑的器质则属阴。
# 人体的病理变化
古人认为,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都是由于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,引起机体阴阳偏盛偏衰,脏腑经络机能失常的结果。而中药的治病原理正在于中药材为天地所生,含天地之气,故能够调节人体的阴阳,补人出生后五脏所之气,泻五脏所赢之气,以平衡五脏阴阳虚实及后天六邪致病,使之达到“阴平阳秘,精神乃治”的目的,这也正是中药治病的根本法则。
- 阳邪致病,可导致阳偏盛而伤阴,因而出热证;
- 阴邪致病,则可导致阴偏盛而伤阳,因而出现寒证;
- 阳气虚损不能阴,则可出现阳虚阴盛的虚寒证;
- 阴液亏耗不能制阳,则可出现阴虚阳亢的热证。 所以,《素问》说:“阴胜则阳病,阳胜则阴病。阳胜则热,阴胜则寒。
# 八钢辩证
八钢:阴阳、虚实、寒热、表里。
- 阴阳:阴阳辨证将一切疾病分为阴阳两大类,是八纲辨证的总纲。阴阳两纲可以概括其他六纲,即表、热、实证为阳,里、寒、虚证属阴。
- 虚实: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。虚指正气不足,实指邪气盛实。虚实辨证可为治疗提供依据,补虚泻实。
- 寒热: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。寒证与热证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,阴盛或阳虚的表现为寒证,阳盛或阴虚的表现为热证。寒热辨证在治疗上有重要意义。
- 表里:身体的皮毛、肤腠、经络为外,脏腑、骨髓为内。外有病属表,内有病属里。从病势深浅上讲,表证病浅而轻,里证病深而重,表邪入里为病进,里邪出表为病退。
# 三焦
三焦,作为六腑之一,一般认为它是分布于胸腹腔的一个大腑,唯三焦最大,无与匹配,故有“孤府”之称。正如《类经·脏象类》记载: “三焦者,确有一腑,盖脏腑之外,躯壳之内,包罗诸脏,一腔之大腑也,三焦是机体受纳水谷、吸收营养、排泄糟粕的通道,是气机活始和结束的场所。
三焦是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特有的名词,是上焦、中焦和下焦的合称,即将躯干划分为3个部位,
- 横膈以上为上焦(从胃上口至舌下):包括心、肺,掌管主纳的功能,受气和水谷,并温分肉、肥腠理以卫外而不排出;
- 横以下至脐为中焦(从胃上口至胃下口):包括脾、胃、肝、胆等内脏,有主化的作用,能腐熟水谷、吸收精华、生化血液、滋养全身,掌管消化水谷;
- 脐以下为下焦(从胃下口至二阴):包括肾、大肠、小肠、膀胱,有主出的作用,掌管分别清浊,以传导排泄大小便,排出糟粕面不纳入。
三焦,总起来说,三焦有下列功能:
- 通行元气于全身,三焦是人体之气升降出入的通道,亦是气化的场所,故称三焦有主持诸气,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的功能。如果元气虚弱,三焦通道运行不畅或衰退,就会导致全身或某此部位的气虚现象。
- 流通气血。水谷的精微一定要经过三焦的转输,而后送达脏腑、百骸使得气血津液周流不息,各走其道,以温分肉、肥腠理。
- 沟通水道。三焦流通水液,并将多余的水分下输膀胱,犹如行水的法渠。所以说它是“决凛之官”,即是水道外出的道路。假如三焦不通,即有胀、小便不利的病变。 其总功能是“水谷之道路,气之所终始”。
# 水量从多到少一次分为水、湿、饮、痰、核
- 水,正常流动,可看见的
- 湿,看不见的水,比如像潮湿的衣服
- 饮,比湿稍浓,能流动
- 痰,比饮更浓,不流动,粘稠
- 核,也叫痰核,不流动,结块,固定的结节,脓肿等。
# 营气和卫气
心主营 肺主卫
营气是由饮食水谷所化生的精气,行于脉内,具有化生血液,营养周身的功能。血液就像一个储备箱,而营气就是箱中共用物质,各脏腑所取必须物质具有时序性,所以,营气运行是指营养物质的互相转化代谢的过程。
卫气由饮食水谷所化生的悍气行于脉外,具有温煦皮肤、腠理、肌肉,司汗孔开阖与护卫肌表、抗御外邪的功能。
# 五脏
五脏的作用是储藏精气津液,六腑是主出纳传输。五脏藏而不泄,属阴属里,六腑是水谷出入转输、受清秘浊的通路,属阳属表。五脏虽然功能上有所区别,通过经络互相联系。
五脏 | 五行 | 五色 | 五味 | 五液 | 五气 | 五声 | 所藏之神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肝 | 木 | 青色 | 酸味 | 泪 | 臊气 | 呼声 | 魂 |
心 | 火 | 赤色 | 苦味 | 汗 | 焦气 | 笑声 | 神 |
脾 | 土 | 黄色 | 甘味 | 涎 | 香气 | 歌唱 | 意和智 |
肺 | 金 | 白色 | 辣味 | 涕 | 腥气 | 哭泣 | 魄 |
肾 | 水 | 黑色 | 咸味 | 唾 | 腐气 | 呻吟 | 精和志 |
五脏六腑 | 功能 |
---|---|
心:君主 | 主管精神意志、统帅协调全身脏腑 |
肺:宰相 | 主管气脉流动,协助心皚祗调节全身功能活动。 |
肝:将军 | 主管谋略 |
脾和胃:粮仓主管 | 主管接受和消化饮食,并将营养物质运输给人体 |
肾:作强之官 | 管智力与技巧,并藏精 |
胆:中正之官 | 负责决断 |
小肠:受盛之官 | 受盛胃传来的饮食,并进一步消化和区分,负责吸收水谷的精华 |
大肠:传导之官 | 负责吸收水分,传送糟粕 |
三焦: 决渎之官 | 主管疏通水液使全身水道通畅 |
膀胱:州都之官 | 主管排尿,将多余水分排出体外 |
五腑 | 配属五脏 | 生理功能 | 别名 |
---|---|---|---|
小肠 | 心之腑 | 受盛之腑 | 赤肠 |
大肠 | 肺之腑 | 传泄行道之腑 | 白肠 |
胆 | 肝之腑 | 清净之腑 | 青肠 |
胃 | 脾之腑 | 水谷之腑 | 黄肠 |
膀胱 | 肾之腑 | 津液之腑 | 黑肠 |
# 命门
命门,是全身精气和神气藏舍的地方,也是元气维系的地方,男子用以藏精气,女子用以维系胎胞,
肾与命门,肾阴和肾阳关系到人的成长发育、生殖和维持全身各个脏腑的生理活动,换句话说,全身各脏腑和器官都需要肾阴的滋养和肾阳的温煦,所以又叫“元阴”、“元阳”、“先天下之本”。
精气的运行好像流动的水一样,没有一刻停息,所以阴脉的精气营运于五脏,阳脉的精气营运于六腑吗,像圆环一样没有终止。
# 益气、理气和行气区别
类别 | 针对问题 | 关键目标 | 典型表现 | 代表药物 |
---|---|---|---|---|
益气 | 气虚 | 补虚 | 乏力、气短、自汗 | 黄芪、人参、党参 、白术、山药 |
理气 | 针对气滞、气逆 | 调理气机 | 胀痛、嗳气、呕吐 | 柴胡、陈皮、木香、香附 |
行气(也叫破气) | 气滞,偏重于疏通 | 理气的一种,特指推动气机运行,解决气滞问题,侧重于消散气滞,使气行通畅,疏通郁滞 | 胀闷、疼痛、情绪不畅 | 枳实、木香、香附 |
说明
- 益气侧重于补虚,常用药材有黄芪、人参、党参、白术、山药。
- 理气侧重于调理气机,气运行紊乱(气逆),但没有气滞或气滞比较轻,常用药材有柴胡、陈皮、木箱、香附。
- 行气侧重于消除气滞,理气的一种,特指推动气机运行,解决气滞问题,侧重于消散气滞,使气行通畅,疏通郁滞,常用药材有枳实、木香、香附。
陈皮能理气健脾,燥湿化痰;青皮能疏肝破气,消积化滞;枳实能破气消积,化痰散痞。
木香能行气止痛,健脾消食,善行脾胃之气滞,为行气止痛的要药;香附能疏肝解郁,理气宽中,调经止痛,被称为 “气病之总司,女科之主帅”。
# 气滞、血瘀、痰湿、寒凝
气滞
病因病机:多由情志不舒,如长期抑郁、恼怒,导致肝失疏泄,气机郁滞;或饮食不节,损伤脾胃,脾胃运化失常,气滞于中焦;亦或外邪侵袭,阻滞气机等引起。气的运行不畅,停滞于局部,从而形成气滞。
临床表现:以胀闷、疼痛为主要表现,疼痛特点为胀痛、走窜痛,部位不固定,时轻时重,常随情绪变化而增减。如肝郁气滞可见胸胁胀满疼痛、善太息、情志抑郁或急躁易怒;脾胃气滞则见胃脘胀满、嗳气、食少纳呆、腹胀腹痛等。
治疗原则:理气行滞。根据病变脏腑的不同,选用相应的理气药物。如肝郁气滞常用柴胡疏肝散等方剂疏肝理气;脾胃气滞则以香砂六君子汤等方剂健脾理气和胃。
血瘀
病因病机:可因气虚推动无力,血行迟缓;或气滞血行不畅;或因寒邪凝滞,血液凝结;或热邪煎熬,血液黏稠;或外伤、久病等导致血液瘀滞于脉内或脉外,不能正常循行而形成血瘀。
临床表现:疼痛多为刺痛,固定不移,拒按,夜间加重。体表可见瘀斑、瘀点,或面色晦暗、口唇青紫、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、舌下脉络曲张等。女性还可见月经不调、痛经、闭经,经色紫暗有块等。
治疗原则:活血化瘀。根据病情的轻重和兼证不同,选用不同的活血化瘀方剂。如血府逐瘀汤可用于治疗胸中血瘀证;少腹逐瘀汤常用于治疗少腹寒凝血瘀所致的痛经等;身痛逐瘀汤则适用于瘀血痹阻经络所致的肢体疼痛等。
痰湿
病因病机:多由脾虚不能运化水湿,水液代谢障碍,聚而成痰;或肾阳不足,不能温化水液,水湿停聚;或肺失宣降,通调水道功能失常,水液停聚而生痰湿。此外,长期饮食不节,过食肥甘厚味、生冷黏腻之物,也易助湿生痰。
临床表现:形体肥胖,腹部肥满松软,肢体困重,倦怠乏力,头晕目眩,咳嗽痰多,色白质黏,胸脘痞闷,恶心呕吐,大便稀溏,舌体胖大,边有齿痕,苔白腻或滑腻,脉滑等。
治疗原则:健脾祛湿,化痰通络。常用方剂如二陈汤为治痰之基础方,可燥湿化痰,理气和中;若为脾虚湿盛之痰湿,可用参苓白术散健脾益气,渗湿止泻;对于痰湿阻滞经络所致的肢体麻木、疼痛等,可选用指迷茯苓丸等化痰通络。
寒凝
病因病机:多因外感寒邪,直中脏腑经络;或素体阳虚,寒从内生,凝滞气血津液,使气血运行不畅,经络阻滞不通。寒为阴邪,其性凝滞、收引,易伤阳气,导致阳气失于温煦,气血凝结。
临床表现:畏寒怕冷,四肢不温,局部冷痛,得温则减,遇寒加重。如寒凝胃脘可见胃脘冷痛,呕吐清水;寒凝经络可见肢体关节疼痛,屈伸不利,痛处固定,遇寒痛增;寒凝胞宫可见月经后期、痛经、闭经,经色暗有血块,小腹冷痛等。
治疗原则:温经散寒。根据寒凝部位的不同,选用不同的方剂。如寒凝胞宫常用温经汤温经散寒,养血祛瘀;寒凝经络所致的痹证,常用独活寄生汤等祛风除湿,温经散寒,养血和血;寒凝胃脘可选用良附丸等温胃散寒止痛。
# 积和聚区别
积是属于阴气为病,聚是属于阳气为病。
积病是属阴的五脏所生,聚病是属阳的六腑的六腑所生。
- 积聚是指腹内结块而疼痛的一类病症。通常来说,积病是由于气血聚集,有一定是形质而有固定位置
- 聚病是由于气机阻滞,一时聚合而成,且时有时无,时聚时散,有移动性。
# 补血 养血 活血 行血区别
类别 | 作用 | 适用证型 | 代表药物 | 典型症状 |
---|---|---|---|---|
补血 | 填补血液 | 血虚证 | 当归、熟地 | 面色苍白或萎黄、头晕眼花、心悸失眠 |
养血 | 濡润调和 | 血虚或血燥 | 枸杞、龙眼肉 | 血虚但尚未严重到“贫血”、皮肤干燥、头发枯黄 |
活血 | 化瘀通络 | 血瘀证 | 川芎、红花 | 疼痛固定、刺痛(如痛经、胸痹)、肿块、结节(如肌瘤、血栓)、面色晦暗、唇舌紫暗 |
行血 | 推动血行 | 气滞血瘀 | 香附、郁金 | 血液运行缓慢但未形成明显瘀血、肢体冷麻、轻微胀痛 |
- 补血:填补血液的不足,适用于血虚证(血液亏少,不能濡养脏腑)。
- 当归(补血活血)
- 熟地黄(滋阴补血)
- 阿胶(补血止血)
- 养血: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和濡养功能,比“补血”更侧重调和与濡润,防止血虚或血燥。
- 枸杞子(滋补肝肾,养血明目)
- 何首乌(养血乌发)
- 龙眼肉(养血安神)
- 桑椹(滋阴养血)
- 白芍(养血柔肝)
- 活血:促进血液运行,消散瘀血,适用于血瘀证(血液运行不畅,局部淤堵)。
- 川芎(活血行气)
- 红花(活血通经)
- 桃仁(破血逐瘀)
- 丹参(活血祛瘀,凉血安神)
- 行血:促进血液流动,防止停滞,比“活血”更侧重气的推动(气行则血行)
- 香附(行气活血)
- 郁金(行气解郁,活血止痛)
- 延胡索(行气止痛)
- 枳壳(行气宽中,助血行)
# 丹参 三棱 莪术 桃仁 区别
药物 | 性味 | 归经 | 特性 |
---|---|---|---|
三棱 | 辛、苦,平 | 肝、脾经 | 破血行气,消积止痛,力峻猛。 |
莪术 | 辛、苦,温 | 肝、脾经 | 破血行气,消积止痛,偏温散。 |
桃仁 | 苦、甘,平 | 心、肝、大肠经 | 活血润肠,兼止咳平喘。 |
丹参 | 苦,微寒 | 心、肝、心包经 | 活血不伤正,兼能凉血、安神。 |
- 活血化瘀强度
- 破血力最强:三棱 ≈ 莪术(常配伍使用,破血消癥)
- 中等活血:桃仁(偏润,兼治肠燥便秘)
- 活血兼调和:丹参(药性平和,广泛用于血瘀兼热证)
功效侧重点 | 药物 | 核心功效 | 主治病症 | | ----- | -------- | ------- | | 三棱 | 破血行气,消积止痛 | 癥瘕积聚(如子宫肌瘤、肝硬化) | | 莪术 | 破血行气,消积止痛,偏温通 | 气滞血瘀之癥瘕(如莪术丸) | | 桃仁 | 活血祛瘀,润肠通便 | 血瘀经闭、跌打损伤(如桃红四物汤) | | 丹参 | 活血调经,凉血消痈,清心除烦 | 月经不调、痛经(如丹参饮) |
总结:如何选择?
- 癥瘕积聚、肿瘤 → 三棱 + 莪术(破血消积)
- 血瘀便秘或肺病 → 桃仁(活血润肠)
- 心脑血管疾病 → 丹参 + 桃仁(改善循环)
- 血瘀兼热(如心烦、疮疡)→ 丹参
# 肝阳上亢
概念 中医讲“阴阳平衡”,阳主动、阴主静,阴能制阳。当阴虚不能制阳时,阳气就会上亢、上冲,这就叫做“肝阳上亢”。
原因
- 长期情绪不畅(易怒、压抑) → 肝气郁结,久则化火
- 肾阴亏虚、肝肾阴虚 → 肝失滋养,阳气失制
- 年老体弱 → 肾阴自然减少,也容易出现肝阳亢盛 所以:肝阳上亢,常常是“阴虚”的结果。
- 治疗方法 治其标(肝阳上亢)要平肝;治其本(阴虚)要滋阴补肾。
- 平肝潜阳:抑制亢盛的肝阳(钩藤 天麻 石决明)
- 滋阴潜阳:补足肾阴,扶正制阳(枸杞子、熟地黄、女贞子、龟板)
- 清肝火:去除伴随的火热症状(黄芩、夏枯草、栀子)
# 肝阳上亢和肝热生风区别
肝阳上亢造成的原因是,长期情绪不畅造成的肝气郁结,还有就是其他原因造成的肝肾阴虚,阴不制阳。
肝阳上亢是肝阳偏亢的慢性、渐进性阶段,肝阳化火生风湿急性、亢进性阶段。肝阳上亢以上实下虚为特点,肝热生风以动风为特点。肝阳上亢是肝风内功早期阶段,需要调和阴阳,肝热生风是肝阳上亢的危机阶段,需要急救泻火。肝阳上亢长期不愈可转化为肝热生风。
- 肝阳上亢主要表现为眩晕头疼、头重脚轻,面红耳赤,一般是原发性高血压、慢性脑供血不足、神经衰弱。
- 肝热生风主要变现为不仅头晕目眩,还有抽搐。震颤等,一般是高热惊厥、脑卒中急性期、癫痫大发作。
# 胃痛
1,枳实 气滞胃痛 胃痛或胁痛属气滞者,单独此一味就可以获效,我感觉它是行气药里效果最明显的。本人几年前患胃痛,开始只是偶发,后来曾持续性,先以郁金,厚朴等效果不显,最后以枳实10G,于用药第2日后,再未发作过,从此我治疗气滞胃痛必用此药,用于临床,通常都是1日见效。如果病人脾虚腹胀作痛,需要加四君子以标本兼顾。
2,三七 淤血胃痛 胃痛属瘀血,痛处固定,夜重,脉涩,我首选为三七,个人感觉三七效果优于五灵脂蒲黄,其化瘀定痛之功在瘀血胃痛里也能很明显的显示出来,另外对消化性溃疡引起的出血证属瘀血的更为适宜,既能止血又能活血。
3,蒲公英 胃溃疡胃炎: 此药擅长治疗痈疡,能清胃消瘀,对于糜烂性胃炎,胃溃疡伴感染,证属瘀热而胃痛的效果极佳,如能用其根更妙。辩证准确有药到病除之效。
# 牙痛
牙痛:一两蚂蚁窝加一两红糖,两碗水煎到一碗时让母亲服下。传授这个药方的朋友说此方可保30年不牙痛,是否这么长效陈坤不知道,但自从母亲喝了之后,的确是再也没有闹过牙痛。
牙痛:3粒红霉素、4粒B1、2粒B2,一起服下。演员吃下后,半小时后神奇止痛。
牙痛:白酒泡松香,用棉花蘸酒后搁在牙痛处咬紧,5分钟,疼痛不翼而飞。
# 脾
脾主运化和脾统血,脾主运化指运化食物为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液。
脾运化食物为水谷精微:脾将食物运化为水谷精微,当脾气不足(脾虚)时,脾的运化功能就会收到影响,就会出现食欲不振、腹胀等,消化不良导致营养不良,出现身体倦怠、乏力】、少气懒言、面色萎黄等症状。
脾运化水液:脾对体内水液进行吸收、转输、布散起到重要作用。维持人体水液代谢的平衡。当运化水液出现问题时,会出现水肿、大便溏泄等。
脾统血:脾具有统摄血液的作用,使血液在脉管正常运行而不游溢于脉管外。当脾统血出现问题时,会出现出血、便血、皮下瘀斑、血经过多等。
# 降血压
香蕉皮,晒干之后煎水喝,每天3次;银杏叶,每次一钱,开水冲泡饮用,每天3次……这两种东西交错使用,单日香蕉皮,双日银杏叶。一个月下来,母亲的血压稳定,比吃降压药还见效。
# 调整气机和加入滋阴药解释
润降肺气,助肺金敛降: 肺主降,若肺阴不足(如燥邪伤肺),可导致肺气上逆(表现为干咳、气喘),阻碍 “肺降” 的环节。此时少量使用麦冬、玉竹等 “清润滋阴” 之药,可润肺燥、助肺气下降,使 “肺金敛降” 复常,间接促进 “肝木升发”(肺降与肝升相协调),维持 “左升右降” 的圆运动平衡。 例如,他在治疗 “燥邪伤肺、肺气上逆” 时,可能在降肺药(如半夏、杏仁)中稍佐麦冬,既防降肺药伤阴,又助肺气润降。
滋补肾水,助肾水上承: 肾水需借肝木升发之力上承,以涵养心火(水火既济)。若肾阴亏虚(肾水不足),可导致 “水不涵木”,肝木升发无制(表现为头晕、目眩、烦躁),或 “水不济火”,心火上炎(表现为失眠、口舌生疮)。此时适当用生地、枸杞等 “滋补肾阴” 之药,可补充肾水,为 “肾水升、心火降” 提供物质基础,辅助 “水火既济” 的气机循环。 但需注意,黄元御强调 “肾水升” 依赖 “肝木疏泄” 和 “脾气温升”,故滋补肾阴时必加疏肝(如白芍)、健脾(如茯苓)之药,避免 “补肾阴而碍脾升”。
总结 加理气药(如陈皮、砂仁):破除滋阴药的黏腻之性,保证 “胃能降浊”。 加健脾药(如白术、甘草):增强脾的升清功能,防止 “脾被阴遏而不升”。 例如,他若用熟地滋补肾阴,必配砂仁(理气)、茯苓(健脾),即 “以气行阴,以脾化阴”。
# 经脉 vs. 络脉——中医对“通路”的细分
虽然活血药普遍能作用于 经脉和络脉,但中医理论对气血运行的通道有更精细的划分:
经脉(大通道):如十二正经,主运行气血,影响广泛(如月经、脏腑)。
络脉(小分支):如孙络、浮络,主微循环,影响局部(如肌肉、关节)。
“活血通经” 更关注 大血管、脏腑气血(如调月经、化瘀血),侧重 调经、化瘀血,主治 妇科血瘀(痛经、闭经)或内科瘀血证。
“通经活络” 更关注 小血管、肢体筋脉(如治痹痛、通麻木),侧重 通经络、止痹痛,主治 肢体经络病(风湿痹痛、麻木瘫痪)。
带“藤”字(如鸡血藤)或 虫类药(如地龙、全蝎)→ 多属 通经活络。
调经、破血、消癥 关键词 → 多属 活血通经。
- 活血通经药
- 代表:当归、桃仁、红花、三棱、莪术、五灵脂、益母草。
- 特点:偏重血液层面的活血化瘀(如散瘀血、调月经)。多用于妇科病、内科血瘀证(如痛经、冠心病)。
- 通经活络药
- 代表:鸡血藤、地龙、全蝎、蜈蚣。
- 特点:偏重经络层面的疏通(如祛风湿、止痹痛)。多用于肢体经络病(如关节炎、中风后遗症)。
- 症状表现的差异
- 四肢关节病:如风湿痹痛、麻木瘫痪,症状直接体现在“经络”上,用药需强效通络(如地龙、全蝎)。
- 内脏络病:如冠心病、肝纤维化,症状多归为“脏腑功能失调”,用药侧重 活血化瘀+调理脏腑(如丹参、三七)。
- 药物作用的靶向性
- 肢体通络药(如鸡血藤、威灵仙):药性辛温走窜,善达四肢体表。
- 内脏通络药(如丹参、鳖甲):兼有活血、软坚散结作用,能深入脏腑。
- 举例对比:
药物 | 主要通络部位 | 典型应用 |
---|---|---|
鸡血藤 | 肢体经络 | 风湿痹痛、手足麻木 |
地龙 | 肢体+内脏络脉 | 中风偏瘫、肺热喘咳 |
丹参 | 心络、肝络 | 冠心病、肝硬化 |
鳖甲 | 肝络、肾络 | 肝纤维化、肿瘤癥瘕 |
# 其他
调理气机要加上化痰浊的药 复方鲜竹沥 化痰效果很好(养生) 皂角化痰,具有强烈的疏通之气,要和大枣一起使用起到养胃作用。一般用量为0.1-0.5g,平常0.3g 配10个大枣。
肝郁(舌小,有压缩之象,裂纹,不对称):不是帮助肝生发,而是帮助肝疏通道路,排除障碍。一般常用疏达肝气(薄荷、陈皮、柴胡),活血(丹皮、桃仁、红花、元胡),破气结(枳实、莪术)